2008年6月16日 星期一

論光線(下)

好,又隔了快一個月。人都快跑光了,我才繼續寫...人的惰性喔~真的是。

言歸正傳,如果從前面對原生地的分析來看,其實豬仔對光線的需求並不如一般想像的那麼低。這讓我想起,在區區不才兄弟在下敝人我小小小時候種第一棵豬仔的時候,就是把一棵花市豬當成類在種,而且還不是腎蕨,而是鐵線蕨結果沒多久,籠子就光光了,植株軟趴趴,又以為是豬籠草濕度不夠,就用力地灌水、加水、噴水。想當然爾,那棵豬仔不久就變成了豬屍。

那麼,在人工栽植的環境裡,我們又要提供多強的日照給豬仔?

首先來釐清幾個觀念(先說,如果別人說的和我說的有差別,一切以我說的為準;如果以前的文章和現在的文章有衝突,一切以現在說的為準,哈!),以日照的長短來說,可分做全日照、半日照--這個簡單吧?就是光照一整天,或是光照半天。如果以日照的強烈而言,通常會以遮光量為單位,也就是以園藝用黑網來遮蔽30%、50%、70%的光照,當然,遮蔽百分比越高,光照度越低。

好,現在我們來化繁為簡,去雜亂為口訣。諸君只需要謹記,基本上「海拔越低光照越高;越往森林光照越低。」不過,當然啦,凡事有原則必有例外,而且,原則越簡單,例外就越多。這條原則,大家當作參考,笑笑就好。大部分時候還是自己多蒐集資料,看看產地照片等等。這樣在種植時,會比較準確一點。但最起碼呢,在種豬仔的時候儘量還是要有半日照以上的環境會較佳。小弟我家的環境,剛好可以照到早上6點到下午一點間的太陽,這樣的光線對大多數豬仔其實還滿夠的。但是呢,台灣夏季的太陽對於多數豬仔其實有些強烈,所以建議最好也能夠遮陰50%。而一些低地種的豬仔,或是比較「堅忍不拔」的交配種,也就不必遮陰了,直接放在太陽下用力曬了。

最後,還要提到一些如何區別光照不夠所產生的情況。最主要的就是「徒長」。豬仔在幼年期的時候,是蓮作生的,就是一片接一片緊密連結的,到了成年期才會變成藤蔓狀的往上攀爬。但有些商家的豬仔,卻在小小棵的時候,就已經有明顯的莖節間隔,這明顯就是光照不足,所以豬仔就要徒長拉長,來爭取更多的陽光。所以一旦看到實生豬、組陪苗(扦插豬仔當然不在此列)的莖節細細長長不粗壯,通常就是有問題的。另外,葉子在弱光時候的特徵也很明顯。台灣許多人會過於重視濕度,但卻忽略光照的影響,把豬仔悶在水族箱,卻不給充足的光線,這時候,豬仔的葉片會變薄柔軟無彈性,和放在室外接受較低濕度和高亮度環境所長出來的肥厚葉片明顯不同。而且,長期放在這種重溫室環境裡的豬仔,如果要放在室外環境種植的話,通常還另外需要一定時間的馴化,甚至一拿到室外就立刻脫水乾枯。如果您對於馴化沒有一定心得的話,建議見到這種豬仔,還是少碰為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