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最近想要寫個一系列的文章,重新回頭講講這一兩年種植的心得,以及對於一些已成為迷思的觀念的重新思考。其實,某些觀念已經為多數台灣玩家奉為圭臬,但,這些確實如此?真是如此?玩豬仔玩了八年,手中進進出出的豬仔累計應該也有千棵以上。而這些觀念也曾經是我種豬仔時的最高指導原則,可事實上,這些原則卻是「功力」更上層樓的阻礙。看破了這些,才發現,懷疑真理確有其必要性。
言歸正傳!陽光,是所有食蟲植物都必須的,幾乎所有的食蟲植物都是喜陽性的植物,所以,豬仔也不例外。
很多人以為豬仔是熱帶雨林的植物,所以,應該需要比較陰暗的環境。對於這種想法,我只能說,對也是錯。對,是因為某些豬仔確實長在熱帶雨林裡面;錯,則是因為,誰跟你說雨林一定是陰暗的?
要釐清這個問題,必須要先搞清楚兩個問題,一、豬仔真的全部是長在熱帶雨林裡面嗎?如果不是的話,那有哪些豬仔是長在雨林裡面?二、豬仔長在熱帶雨林的哪裡?
先看第一個問題。豬仔其實不是全都長在熱帶雨林裡的。多數低地種的豬仔,並不長在森林裡,而是長在開闊地,或者是長在平地的灌木叢裡。在這樣的地方,豬仔幾乎整天都受到猛烈的太陽曝曬,而豬仔也幾乎成為先驅植物,和芒草等草本植物共同生長,舉例而言,N. rafflesiana, N. gracilis(特別是它,這個萬惡又怕冷怕到死的小豬仔), N. maxima, N. bicalcarata, N. thorelli, N. reinwardtiana...。這種豬仔的另外一個特徵則是,它們通常也是地生型的。所以,種植這些豬仔面對的重要問題就不是要遮多少陽光,而是要補多少光。這個問題在台灣北部更為嚴重--北台灣的冬季,日照時間其實是嚴重不足的,像07年基隆整個二月的日照時間好像只有10小時左右(這個資料不甚確定)。這種情況下,人都陰鬱地快去自殺了,請問豬仔要怎麼活?
有些人則會問,既然多數低地種不是長在雨林裡的,那高地種總是了吧?所以,遮陽70%應該也對吧?當成蕨類種植也OK吧?錯!雨林裡面,光線的強烈是按照與地面的垂直高度遞減的,高度最高的地方,就是樹冠層,那個部分不但不是一般想像中的陰暗潮濕,更會受到半天左右、甚至更長時間的猛烈陽光曝曬。而且,雨林裡面也會有一些開闊地,這些地方都不是暗裡八機的濕漉漉、黏兮兮「雨林」環境。
所以,在一千公尺到一千五百公尺左右的所謂中地種豬仔(像N. fusca, N. stenophylla, N. burbidgaea, N. veitchii highland等),也是攀附在灌木叢裡,並且藉由攀爬的特性爭取灌木叢頂上的陽光。從這樣來看,這些中地種所需要的光線不但強,而且還久,從早上一直到下午的對流雨。各位看官可以估量所需的日照時間。
而在一千公尺以上的高地種豬仔,又有分別,如果是像N. rajah這種長在開闊地形的,就需要大量光線,如果是像N. lowii,N. macrophylla,甚至是N. tentaculata這些,需要陽光量稍低的高地種,注意!我在這裡講的不是弱光,而是需光量稍低的高地種,則可以有較多的遮陰。日照時間就比照雲霧帶-從早晨一直到中午過後起霧轉成陰天,換句話說,就是大概半天的時間左右。
挖哩勒,第一次打到一半打不完。算了!懶得打了,就先這樣吧。上級,等有空再來個下集。另外,徵求個人幫忙一下,想要把豬仔拍些照片備用,但相機出了些問題。徵求有人願意幫忙拍照的,不過,如果你的相機...太入門,那就算了,感謝您的辛苦,我還是用手機好了。
2008年5月20日 星期二
2008年5月15日 星期四
替「抱怨」正名。
今天和一個同事起了一些口角,導火線來自於一個中途蹺頭但屁股又沒擦乾淨的同事,而起口角的原因是,她覺得我太愛抱怨,所以,我是個草莓族。
我承認我很容易對很多事情不滿,因為,我認為,這個世界應該繞著一定且正確的規律運作,可事實上,真實的世界卻不是這樣。真實的世界永遠都不會如此的美好,永遠會有狗屁倒灶的人在狗屁倒灶的時間和地點,幹了些狗屁倒灶的事或者是會幹些狗屁倒灶的事。不管這個動作是現在式亦或者未來式,總之,奇怪的、不正義的、令人瞠目結舌卻又讓人發自內心一整個不爽起來的事情總是會發生。問題在於,如何去面對這些事?人面對這些事情不可能沒有抱怨,乃至於無止盡的包含這些怪異的事情,我想這連佛祖都不可能辦得到(不然怎麼可能有『佛也發火』一詞?)。這是在做事時會發生的心理問題,但是,抱怨多寡和強弱是否就意味著一個人是不是草莓族?或者能力以及工作態度才代表一個人是不是草莓族?那麼我們可以分成兩種可能性,一種,遇到奇怪的事情,會抱怨,抱怨次數多,但是所交付的任務都會圓滿達成;另一種,不會抱怨,但是行為上卻造成了任務無法圓滿達成,甚至必須由同事來幫忙擦屁股。哪一種才是草莓?
曾經說過,會抱怨的人才意味著自己的靈魂還活著,還在一定程度上地保持自由。遇到事情無可無不可,或者把這些事情當成理所當然的人,這些人真的還活著?還是已經成為制度運作下的非人產出物?結論為何,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遇事做事,把事情做好之外,抱怨與否?那是我個人的私事。
所以,跟我說一聲,有那個人是對一切都滿意,對一切都接納,對一切都無意見,所以從來不抱怨的?既然每個人都會抱怨,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刻、某個情況下發出不平之鳴,哪麼,所謂抱怨的「多寡」、「強弱」有意義嗎?除非你不抱怨,不然一次也是抱怨、十次也是抱怨,這基本上是沒差別的。問題在於,抱怨完,能不能回過頭把事情順利並良好的完成。如果不能,那這種抱怨就是無意義的,如果能,那抱怨就是一種心靈上的休息,讓心情平撫之後可以更好地處理事務。
在指責他人愛抱怨之前,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抱怨過吧。以及,思考一下,抱怨的本質是什麼。
最後,我承認,這篇文章就是在抱怨,只是用包裝過的形式在抱怨。Das ist alles.
我承認我很容易對很多事情不滿,因為,我認為,這個世界應該繞著一定且正確的規律運作,可事實上,真實的世界卻不是這樣。真實的世界永遠都不會如此的美好,永遠會有狗屁倒灶的人在狗屁倒灶的時間和地點,幹了些狗屁倒灶的事或者是會幹些狗屁倒灶的事。不管這個動作是現在式亦或者未來式,總之,奇怪的、不正義的、令人瞠目結舌卻又讓人發自內心一整個不爽起來的事情總是會發生。問題在於,如何去面對這些事?人面對這些事情不可能沒有抱怨,乃至於無止盡的包含這些怪異的事情,我想這連佛祖都不可能辦得到(不然怎麼可能有『佛也發火』一詞?)。這是在做事時會發生的心理問題,但是,抱怨多寡和強弱是否就意味著一個人是不是草莓族?或者能力以及工作態度才代表一個人是不是草莓族?那麼我們可以分成兩種可能性,一種,遇到奇怪的事情,會抱怨,抱怨次數多,但是所交付的任務都會圓滿達成;另一種,不會抱怨,但是行為上卻造成了任務無法圓滿達成,甚至必須由同事來幫忙擦屁股。哪一種才是草莓?
曾經說過,會抱怨的人才意味著自己的靈魂還活著,還在一定程度上地保持自由。遇到事情無可無不可,或者把這些事情當成理所當然的人,這些人真的還活著?還是已經成為制度運作下的非人產出物?結論為何,我不知道。但我只知道,遇事做事,把事情做好之外,抱怨與否?那是我個人的私事。
所以,跟我說一聲,有那個人是對一切都滿意,對一切都接納,對一切都無意見,所以從來不抱怨的?既然每個人都會抱怨,每個人都會在某個時刻、某個情況下發出不平之鳴,哪麼,所謂抱怨的「多寡」、「強弱」有意義嗎?除非你不抱怨,不然一次也是抱怨、十次也是抱怨,這基本上是沒差別的。問題在於,抱怨完,能不能回過頭把事情順利並良好的完成。如果不能,那這種抱怨就是無意義的,如果能,那抱怨就是一種心靈上的休息,讓心情平撫之後可以更好地處理事務。
在指責他人愛抱怨之前,先想想自己是不是也抱怨過吧。以及,思考一下,抱怨的本質是什麼。
最後,我承認,這篇文章就是在抱怨,只是用包裝過的形式在抱怨。Das ist alles.
2008年5月11日 星期日
24. 論介質
許多人會問,豬仔到底要用什麼介質比較好?這確實是個大哉問!諸君試想,當你走進了一間大大的園藝賣場(我們先排除你家巷子口的花店,在那邊你可能只能買到插花用的海綿,最多最多買到「水草」?!),看著琳瑯滿目的泥碳土、培養土、赤玉土、陽明山土、蘭石、珍珠石、蛭石、發泡煉石、植金石、薩磨石、蛇木屑、椰殼、木塊、碳化樹皮、碳化稻穀……若是一個不熟悉這些亂八七糟東西的豬仔種植者,可能剩下唯一的選擇就是「老闆,來份給豬籠草用的土」!然後,你就快快樂樂地帶著一整塊的培養土回家慢慢泡水去,然後把豬籠草塞進完全不知到內涵物的介質裡。您安心嗎?
那到底要用什麼介質?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豬仔生長的環境為何?就如同斯斯有兩種,豬仔也有兩種--一種叫做地生種,一種叫做著生種。顧名思義,地生型的豬仔長在地上,但~是~所謂的「地」這個詞裡頭包含了太多的問題。請問泥巴算不算「地」?石灰岩壁算不算「地」?「草木遺骸」又算不算「地」?某些人看到這裡應該瞭解了,其實所謂的「地」,確實是有爭議的,在人工環境裡,真正適合用土來種的,大概就是那些低地的N. bicalcarata, N. ampullaria, N. rafflesiana, N. gracilis, N. thorelli等,而這種豬仔也比較能夠容忍腰水的環境(當然,可能的話最好不要,保持根部透氣,根系生長會較佳)。而某些豬仔則生長在石礪堆的隙縫裡,這種環境其實沒什麼土壤層,多數是塞著樹葉、樹枝等草木殘骸。若是長在這種環境裡的豬仔需要排水較為良好的環境,如N. northiana, N. clipeata, N. campanulata等。還有一些則是直接長在腐質層裡,多數是爛葉、爛樹枝,這些豬仔的介質也最好比較前一種,如N. fusca, N. saguinea, N. albo-marginata等。
最後,許多高地種是所謂的「著生種」,實際上長在樹間的苔蘚中,但是這些豬仔又適合使用水苔嗎?我不這麼認為,在台灣的環境裡,使用水苔其實只是造成自己的負擔和麻煩(特別是在非溫室的環境裡),天氣熱時容易乾,乾了之後就不保水,天氣濕時又是濕到快爛,而且,即使是水苔表面上已經乾了,還有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外乾內濕。結果在拼了命地澆水澆水再澆水的情況下,豬仔先是不結籠、然後慢慢變的脫水,最後掛給你看。有些人說,可以使用「活水苔」,而我認為,這也是令一種不切實際的作法--首先是來源不穩定:你當你家是雲霧帶嗎?活水苔到處找?就算你要自己孵,那從乾水苔孵成活水苔要花多少時間?再者,活水苔所遇到的情況和水苔一樣:要不然就是活水苔被曬到變成乾水苔,不然就是過濕,導致活豬仔變成乾豬仔。如果某些人會大剌剌地說:「沒關係,我放魚缸裡!」,那麼我想問,如果你放在這種環境裡,使用活水苔和乾水苔有什麼不同嗎? 我只能說,這種行徑從根本上就是畫了一條蛇還要莫名其妙給它再加上幾隻腳。
看官看到這裡,應該會問:「什麼都不行,那到底要用什麼?」
在這裡,我只能說,「我也不知道」。請別打我,我是認真的!!每個人家中的環境都不一樣,如何可以明確地告訴諸位,你到底用什麼介質會比較好?不過,可以給一個原則是,寧乾勿濕。豬籠草所需要的是空氣濕度,而不是介質的濕度,在北台灣的環境裡,除了夏季一天澆水兩次到三次,一般來說,一天一次即可,甚至在冬天可能要調整到兩天到三天一次。而中南部可能也必須維持在一天一次到兩次,這樣即可維持植株本身所需要的水分。您想想,豬籠草生長的環境是熱帶雨林氣候,早上是大太陽,而到午後下場強烈對流雨洗去上午的悶熱。高地豬仔則是在中午過後,籠罩在雲霧裡。所以,不管是哪種環境,都不是如想像中,豬仔根部泡在水裡的情況(某些豬仔可以忍受長期的腰水,但也不表示這種管理會比較好)。
實際上說,豬仔耐旱的情況比多數人想像中的強多了,當然必須再三強調,這裡所謂的耐旱,是指在空氣濕度足夠的情況下,豬仔可以忍耐根部少水。所以為因應這種原則,筆者現在都只用椰殼、樹皮或是蘭石來種植豬仔,而盡量避免使用「土」。盡量在灑完水後的幾小時內,根部就能保持乾燥通風。這種也可以避免在夏季時,因為根部潮濕造成根溫上升,使得一些中地種根系發展不良。
如果你還是擔心的話,那麼,還有另一種補強措施--在豬籠子裡頭灌水,豬仔其實或多或少可以從籠子裡補充水分,而且多多少少灌些水的籠子,也比較撐的久。你可以試試。
總之,一句話,千萬記得寧乾勿濕啊!各位!!
那到底要用什麼介質?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先看看豬仔生長的環境為何?就如同斯斯有兩種,豬仔也有兩種--一種叫做地生種,一種叫做著生種。顧名思義,地生型的豬仔長在地上,但~是~所謂的「地」這個詞裡頭包含了太多的問題。請問泥巴算不算「地」?石灰岩壁算不算「地」?「草木遺骸」又算不算「地」?某些人看到這裡應該瞭解了,其實所謂的「地」,確實是有爭議的,在人工環境裡,真正適合用土來種的,大概就是那些低地的N. bicalcarata, N. ampullaria, N. rafflesiana, N. gracilis, N. thorelli等,而這種豬仔也比較能夠容忍腰水的環境(當然,可能的話最好不要,保持根部透氣,根系生長會較佳)。而某些豬仔則生長在石礪堆的隙縫裡,這種環境其實沒什麼土壤層,多數是塞著樹葉、樹枝等草木殘骸。若是長在這種環境裡的豬仔需要排水較為良好的環境,如N. northiana, N. clipeata, N. campanulata等。還有一些則是直接長在腐質層裡,多數是爛葉、爛樹枝,這些豬仔的介質也最好比較前一種,如N. fusca, N. saguinea, N. albo-marginata等。
最後,許多高地種是所謂的「著生種」,實際上長在樹間的苔蘚中,但是這些豬仔又適合使用水苔嗎?我不這麼認為,在台灣的環境裡,使用水苔其實只是造成自己的負擔和麻煩(特別是在非溫室的環境裡),天氣熱時容易乾,乾了之後就不保水,天氣濕時又是濕到快爛,而且,即使是水苔表面上已經乾了,還有可能會遇到這種情況:外乾內濕。結果在拼了命地澆水澆水再澆水的情況下,豬仔先是不結籠、然後慢慢變的脫水,最後掛給你看。有些人說,可以使用「活水苔」,而我認為,這也是令一種不切實際的作法--首先是來源不穩定:你當你家是雲霧帶嗎?活水苔到處找?就算你要自己孵,那從乾水苔孵成活水苔要花多少時間?再者,活水苔所遇到的情況和水苔一樣:要不然就是活水苔被曬到變成乾水苔,不然就是過濕,導致活豬仔變成乾豬仔。如果某些人會大剌剌地說:「沒關係,我放魚缸裡!」,那麼我想問,如果你放在這種環境裡,使用活水苔和乾水苔有什麼不同嗎? 我只能說,這種行徑從根本上就是畫了一條蛇還要莫名其妙給它再加上幾隻腳。
看官看到這裡,應該會問:「什麼都不行,那到底要用什麼?」
在這裡,我只能說,「我也不知道」。請別打我,我是認真的!!每個人家中的環境都不一樣,如何可以明確地告訴諸位,你到底用什麼介質會比較好?不過,可以給一個原則是,寧乾勿濕。豬籠草所需要的是空氣濕度,而不是介質的濕度,在北台灣的環境裡,除了夏季一天澆水兩次到三次,一般來說,一天一次即可,甚至在冬天可能要調整到兩天到三天一次。而中南部可能也必須維持在一天一次到兩次,這樣即可維持植株本身所需要的水分。您想想,豬籠草生長的環境是熱帶雨林氣候,早上是大太陽,而到午後下場強烈對流雨洗去上午的悶熱。高地豬仔則是在中午過後,籠罩在雲霧裡。所以,不管是哪種環境,都不是如想像中,豬仔根部泡在水裡的情況(某些豬仔可以忍受長期的腰水,但也不表示這種管理會比較好)。
實際上說,豬仔耐旱的情況比多數人想像中的強多了,當然必須再三強調,這裡所謂的耐旱,是指在空氣濕度足夠的情況下,豬仔可以忍耐根部少水。所以為因應這種原則,筆者現在都只用椰殼、樹皮或是蘭石來種植豬仔,而盡量避免使用「土」。盡量在灑完水後的幾小時內,根部就能保持乾燥通風。這種也可以避免在夏季時,因為根部潮濕造成根溫上升,使得一些中地種根系發展不良。
如果你還是擔心的話,那麼,還有另一種補強措施--在豬籠子裡頭灌水,豬仔其實或多或少可以從籠子裡補充水分,而且多多少少灌些水的籠子,也比較撐的久。你可以試試。
總之,一句話,千萬記得寧乾勿濕啊!各位!!
23. 「業餘愛好者」的逆襲!!
其實早就從植物園裡慢慢離開了,一開始只是懶得再去講些什麼、問些什麼,然後是越來越沒心情瀏覽裡面的文章。如果硬要問為什麼,理由大概就是--無聊!裡面的文章真的越來越無聊,越來越多的炫耀文、賣東西的商品Katalog,不然就剩下一堆「我的花市豬快死了」、「我家的小捕」…這類的文章。如果一個地方只剩下這種東西,那麼還看裡面的東西幹嘛?
回想,在剛踏入植物園的時代裡--那還是個BBS的時代--人少歸少,但總會有一些出人意表的想法、作法,要找資料、要找特別的資訊,甚至可以找到更多的玩家可以提供不同的經驗和心得。那時,得到的經驗是相互流動的,而不是單方面給予的,更不是如同現下那般的廉價,任何人都可以問,任何人都可以發言,接著,任何人都可以不需要為自己的發言負責。所以就會出現一狗票的人上去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那些已經被問過的問題,接著再由問過這個問題的另一狗票人出來告訴那些沒問過的。好像,慢慢地上面就只剩下這樣的文章和內容了--無聊。
促使我想離開的導火線則是一篇戰文,從「學名/俗名=專業/新手」這種二律背反的命題(或者該說,這其實根本就是假區分,無效的區分)延伸出來的現象是,有些人想要用俗名,並且把俗名的使用拿來證成自己作為新手的權利,可是這種所謂的「權利」是哪裡來的?什麼時候,俗名的使用變成了理所當然了?而要求盡可能使用學名,成為了「專業者」對於「業餘愛好者」的壓迫?那像我這樣的人算是專業亦或是業餘?我不是植物或園藝科班出身的,我只是喜歡種種植物,但我還是盡量用學名,盡量用正確的名字,因為我一直搞不懂那所謂的俗名究竟從何而來,究竟所指為何?
所謂的「業餘愛好者」最常用的理由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學名、都能記得住學名。所以為了讓絕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俗名的使用還是必須的。我不得不說,這種理由荒謬到極致,完完全全的沒有道理,而只是一廂情願。試問,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豬籠草的人,看到一張照片後,「蘋果豬」和「N. ampullaria」這兩種名稱對他而言有任何意義嗎?對不起,沒有!這種時候,他接觸到中文那他就會去學中文,他接觸到拉丁字母那他就會去學拉丁字母。於是,當一堆人鸚鵡學舌班地重複「蘋果豬」、「蘋果豬」、「蘋果豬」,那最終就只剩下「蘋果豬」而不再有「N. ampullaria」了…而又有誰能告訴我或者給我個理由,為什麼在我腦海裡的「N. ampullaira」突然之間變成了「蘋果豬」、「N. northiana」變成了「 諾思」、「N. eymae」變成了「艾瑪」?多數人或者要我去體諒、理解所謂「業餘愛好者」的苦衷,那誰又能告訴我,為什麼我要重新學一個我根本不能理解、毫無道理的俗名?理由只因為那些人不願意學正式的名稱?某些人看不懂學名,那為什麼我就得看得懂俗名?更何況我真的看不懂!(天殺的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做鋼唇豬、刀片嘴?)
好,我們現在確實處在一個環境裡,處在一個「業餘愛好者」全面反擊的環境裡,你必須得學非正式的俗名,理由只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但問題是我就不知道)。反正你就是不能提出太多的學名,你也不能請「業餘愛好者」說學名,因為當你這麼做了,那你就變成了「專業者」,然後是壓迫「業餘愛好者」的、使用「學名」的、該死的「專業者」。
以下謹以此帖來哀悼一個「青菜」的時代:
http://192.192.42.4/~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19&topic=8680&show=0
回想,在剛踏入植物園的時代裡--那還是個BBS的時代--人少歸少,但總會有一些出人意表的想法、作法,要找資料、要找特別的資訊,甚至可以找到更多的玩家可以提供不同的經驗和心得。那時,得到的經驗是相互流動的,而不是單方面給予的,更不是如同現下那般的廉價,任何人都可以問,任何人都可以發言,接著,任何人都可以不需要為自己的發言負責。所以就會出現一狗票的人上去一直問一直問一直問那些已經被問過的問題,接著再由問過這個問題的另一狗票人出來告訴那些沒問過的。好像,慢慢地上面就只剩下這樣的文章和內容了--無聊。
促使我想離開的導火線則是一篇戰文,從「學名/俗名=專業/新手」這種二律背反的命題(或者該說,這其實根本就是假區分,無效的區分)延伸出來的現象是,有些人想要用俗名,並且把俗名的使用拿來證成自己作為新手的權利,可是這種所謂的「權利」是哪裡來的?什麼時候,俗名的使用變成了理所當然了?而要求盡可能使用學名,成為了「專業者」對於「業餘愛好者」的壓迫?那像我這樣的人算是專業亦或是業餘?我不是植物或園藝科班出身的,我只是喜歡種種植物,但我還是盡量用學名,盡量用正確的名字,因為我一直搞不懂那所謂的俗名究竟從何而來,究竟所指為何?
所謂的「業餘愛好者」最常用的理由是:不是每個人都能理解學名、都能記得住學名。所以為了讓絕大多數人都能理解,俗名的使用還是必須的。我不得不說,這種理由荒謬到極致,完完全全的沒有道理,而只是一廂情願。試問,一個完全沒有接觸過豬籠草的人,看到一張照片後,「蘋果豬」和「N. ampullaria」這兩種名稱對他而言有任何意義嗎?對不起,沒有!這種時候,他接觸到中文那他就會去學中文,他接觸到拉丁字母那他就會去學拉丁字母。於是,當一堆人鸚鵡學舌班地重複「蘋果豬」、「蘋果豬」、「蘋果豬」,那最終就只剩下「蘋果豬」而不再有「N. ampullaria」了…而又有誰能告訴我或者給我個理由,為什麼在我腦海裡的「N. ampullaira」突然之間變成了「蘋果豬」、「N. northiana」變成了「 諾思」、「N. eymae」變成了「艾瑪」?多數人或者要我去體諒、理解所謂「業餘愛好者」的苦衷,那誰又能告訴我,為什麼我要重新學一個我根本不能理解、毫無道理的俗名?理由只因為那些人不願意學正式的名稱?某些人看不懂學名,那為什麼我就得看得懂俗名?更何況我真的看不懂!(天殺的我到現在還是不知道什麼叫做鋼唇豬、刀片嘴?)
好,我們現在確實處在一個環境裡,處在一個「業餘愛好者」全面反擊的環境裡,你必須得學非正式的俗名,理由只是因為「大家都知道」(但問題是我就不知道)。反正你就是不能提出太多的學名,你也不能請「業餘愛好者」說學名,因為當你這麼做了,那你就變成了「專業者」,然後是壓迫「業餘愛好者」的、使用「學名」的、該死的「專業者」。
以下謹以此帖來哀悼一個「青菜」的時代:
http://192.192.42.4/~tbgweb/cgi-bin/topic.cgi?forum=19&topic=8680&show=0
訂閱:
文章 (At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