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後款:
有人云,典型的龜文堂,後款是非得落「日本龜文」四字者才對。目前市面上頗有些落「龜文堂造」者,落此款者,工藝粗糙,似乎和正統龜文的大有出入。對於這種說法,我不敢說完全同意,但確實大多數落「龜文堂造」的鐵壺,鑄造工藝頗差,且並非採用脫蠟鑄法,因此紋飾模糊粗糙。如果以個人選擇來說,如果我無法確定真偽,我不會去碰。

2. 底款:
多數底款是落「家我日本琵琶湖在東」,其中我字聽說有2-3種不同寫法。但基本上,這種寫法通常無誤,不過早期龜文堂弟子「梅泉」(其後自立為『梅泉堂』,後款落『日本梅泉』),雖然後款落的亦是「日本龜文」,但底款就不是這種,而是六字款。然究竟是哪六字,小弟我也不甚清楚,實因不論龜文堂時期梅泉造,或者是日本梅泉現今價格已高到令人乍舌的程度,小弟實在負擔不起,因此也沒有機會上手。

3. 鈕:
通常龜文堂的鈕是圓球狀,上會鑲嵌有鳥燕銀飾,甚為美觀。若非此種鈕,而是一般龍文堂型制的鈕,則要注意,是否為配蓋的。

4. 蓋:
蓋為銅製(請見上圖),這沒什麼問題。但龜文堂蓋內通常不落款,這點和龍文堂不同,但少數特殊訂製,會因為贈禮需要或其他目的,而有其他銘文。是否有銘文這點,目前以個人認知來說,似乎和價格無多大關係。

5. 把:
銅把上帶有銀鑲嵌和雕花。這點非常重要,因為在後期作品上通常對鈕和把的製作是相當不用心的。這也是區分後配蓋、把的指標之一。
另外,龜文堂的把,設計為可拆卸式,但因為長久使用,有時會有變形而導致鬆脫的情況。這雖令人不大滿意,但也實在無可奈何。可能可以透過某些巧手工匠來稍微「喬」一下,讓緊密度變高。
另有見過把的設計是靈芝紋的,這在早期龜文上常見,但後期仿品或者因為懶得嵌銀上去(或是成本考量),所以就弄得花俏些。這也應加注意。
總之,如一開始所說,這些特徵都是個別性的,不可能按照一個、兩個特徵來定生死。以小弟的想法來說是,如果沒有能力定生死,那麼還是保守一些,如果特徵有 一者不符合,就別碰。不過,當然啦,如果有見到東西是對的,只是可能有小瑕疵或者是某些部件乃是後配的,那當然也無仿,因為這類瑕疵品價格上通常有彈性的 多,在現今鐵壺價高的情況下,如果是要自用的話,還是很OK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