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3日 星期一

一片小廠茶 Part I - 從「神之雫」開始



有趣的漫畫,內容敘述富家公子哥學喝紅酒的故事。

一開始對這部漫畫有印象,是因為看到了茶版烏大的描述,但卻一直到這幾天才開始看將起來。這一切,都得歸功於網路的無遠弗屆。

其實,漫畫的原創性不高,和日本一般美食漫畫的內容元素差不了多少,一樣充滿了子女追尋父母的腳步、同對手的競爭、追求終極的味道,以及,最重要的,虎爛到一整個不行的對於味道的描述…,看完實在令人難以不想起「中華一番」的影子。

不過,這不是重點。

重點在於,儘管這部漫畫內容說的是紅酒,而且每每讓我看了就有去買酒喝的的衝動外,其實把這部漫畫套回到普洱茶的世界裡,相通之處也頗多。也無怪烏大總喜歡用紅酒來形容和比喻普洱。

不過,這部漫畫最讓我印象深刻之處,也是和其他美食漫畫差異之處在於:對於「終極之味」的認定。

日本漫畫其實很重視「絕對」,所以總會把事情推到極端。因此,在漫畫裡,只要是格鬥的就一定得最強。只要是運動的,能第一就絕不能第二、能全國就不能只全縣。只要是殺人的,就一定會有「一山還有一山高」的BOSS。搞美食的,美味就必然會有更美味、再美味、乃至於最美味。

這 部「神之雫」也是一樣,從第一本開始,就說明主角是為了追求紅酒界中的十二門徒與紅酒當中的神。嘿~這不就是找最後的、最終極的、最絕對的那個咚咚嗎?但 這部漫畫多加了一個但書:要的不是最完美,而是「有缺陷的完美」。(有意思吧?!居然會有如此矛盾的詞出現?我不得不佩服日本仔的創意)

好,既然是追求缺陷中的完美,那就註定了一件事:他們要找的東西,很難是從「大廠」中找~

2009年7月31日 星期五

SORRY

跟諸位曾在小弟Blog上留言的朋友說聲抱歉,
因為小弟不會常常上來看,
所以也就不大確定有誰在我的部落格上留言。

但最近已經知道如何設定,
在網友留言後,系統自動發一封信件到小弟的信箱。

總之,請各位安心留言。
小弟看到一定會回信的。

老紫砂 與 老青花

特別是在喝茶的時候,喜歡老東西。或者是自己的錯覺,總覺得喝咖啡是種時髦的事情;而喝咖啡則帶著三分的懷舊。這倒不是用前衛/落伍的二分法在看待 這兩種不同的農產品/飲品,也不是附庸風雅,彷彿自己趕忙著用洋人的事物、吃洋人的食物、喝洋人的墨水,就可以轉變成二毛子,乃至於變成「更高貴的金髮野 獸」似的。只是,喝著東方千百年的習俗,總不禁會沾染上些古意,於是,為了滿足我的偏執狂,我就去找了真正古的東西來更加復古。

找了一把老紫砂和幾只青花民窯杯。

所費無多,但整體感覺不錯,連帶也讓自己感覺良好。老紫砂,從老闆那邊換來的,用了一把鐵壺換的。問老闆會不會捨不得?老闆回曰:「無妨。反正我用 朱泥!」該壺據聞為清末品,八杯,窯溫高、出水好,顏色茄紫,和一般古壺紫砂的褐紫色有別。入水後會略有變化,泡養後則曖曖含光。雖蓋牆小缺,但不掩其 瑜。

(好!我承認我拍照技術很差,這張打光打的位置太怪了些,色偏頗大。)

青花民窯敞口杯,青花發色不一,有的濃豔厚重、有的則略微蒼白。且口緣多有一處小小嗑,近乎全美,但亦無妨,無芒口扎舌,茶湯可就口即可。每只數百 大元,購了六、七只,以自己目前的經濟能力來說,划算又值得,相較於貴貴貴,買來只敢貢著的官窯器,以及元明清龍泉窯青磁、號稱有宋的天目茶盞,我還是喜 歡這種帶有藍白相間,清實不華的青花民窯。

以一般人的觀點來看,此青花民窯杯略大,滿上約是120cc,但置茶一半喝普洱則適切。有人云,用老杯飲茶,茶湯滋味較佳。我不知是否其言為真,或原因為何?可想來,或許吃上古人口水,確實也有改善茶湯妙用也未可知?

善! 下回想弄把約莫六杯的朱泥,只不知何年何月得嘗所望?

鐵壺迷夢 - 有感 完(傳言三)

3.

老闆最常跟我說的話,就是:玩鐵壺要有耐性。

何解?

鐵壺不是銀壺,通常拿到手的時候,情況都不佳,而賣家通常也不會把壺調整到完美的狀態(時間、囤貨成本壓力等不允許)。所以,多是用硬水把壺內覆蓋上一層白色水垢,就完事了。可拿到手之後,也就不是那麼一回事。通常泡泡茶可以,反正水是清澈、無色無味的。賣家這樣賣,也夠對得起消費者了。但實際上,一把鐵壺是否能達到等級二、等級三,還是有待時間來驗證的,起碼,我想沒人會待在賣家那裡,等水泡個幾天之後,再來驗貨吧?


換個方式說,老闆也認為,既然賣家沒辦法搞到完美的狀況再出售,而拿到手的時候,狀況又沒多好,那麼,在入手一把鐵壺時,就必須先進入觀察期。給手上的寶貝愛壺一點時間,看看是否有發展的潛力。這話說的千真萬確!!而且有憑有據!!!話說老闆上個月出國公幹三週,他那把愛不釋手的雲色堂,就在辦公室閒置了三週。等老闆回台,用來煮水後,就一連感嘆了幾天(我就聽到老闆念了三次):

「唉~鐵壺不用就退化了!以前煮好水擺個幾天,清澈如許。現在是放幾個小時,上面就有鏽點了,看來又要重新煮一陣子了~」


誠哉斯言!用進廢退不止是適用於生物,鐵壺也是一樣。常用、常養護就可保持在良好的待機狀態上,不常用,那就等著重新來過。必然如此!(當然,小弟懶些,所以在買壺前,就會先挑一些『感覺』比較有潛力的再下手。以免花太多功夫整理)

但是,現在市面上何時有討論這方面的事情?NO! 反而是用一堆的方式,試圖掩蓋掉鐵壺內生鏽的情況,然後搞出個單寧鐵,把壺內煮的黑漆漆的。很想問,當生鐵起了化學作用後,那不跟以生漆或是鐵氟龍在內裡鍍上一層。這樣還需要用老鐵壺嗎?買把一、兩千塊的新鐵壺,不也滿足了同樣的需求?所以,還是耐著性子乖乖重複熬煮吧,別相信單寧鐵和水垢了!(這話是說給我自己聽的!)



一把鐵壺剛拿到幾天,水混濁不堪。




整理一週後,剛煮完的水色,清澈。

鐵壺迷夢 - 有感 III(傳言二)

2. 第二個必須要釐清的問題是,鐵壺的效果是不是無可取代的?若有,可能的替代方案為何?


根據坊間的說法,鐵壺可以軟水、讓水質較甜…

從小弟自己的經驗來看,鐵壺在這方面確實有用,特別是在水質較硬的中南部地區。

但是,如果要將鐵壺神呼其神地說成是天上地下唯我獨尊,

我想,倒也沒有這種必要。



以鐵壺煮出的水的口感來說(就小弟喝到最好的水質作為標準…蔽老闆的雲色堂小壺),

鐵壺煮出的水質偏厚。

這個厚的意思,用咖啡的術語來說,就是Body較為厚實。

舉個例子,如果您有直接吃過川貝琵琶膏,那種近乎於膠質的感覺,就是Body厚重;

反之,則是像蘇打水那樣...Body薄。

鐵壺的水,就屬於Body厚的那種,水進入口腔後,會有一種「扎實」的感覺

(「扎實的水」?這個概念其實滿弔詭的),不但扎實,而且會有圓融的感受。

但問題就在於「圓融」這樣的感覺。

從正面來說,圓融是一種修飾的效果,可以把味道較突出、較繁雜、較毛燥的部分修整掉,

使得味道變得圓融渾然。

小弟猜測,正是這樣的效果,所以才會有許多人認為,

普洱,特別是老茶,很適合用老鐵壺來泡,

茲以為可以增加喉韻,也就是強化茶湯本身的Body、質,進而讓茶湯的存在感更顯著。

但這個效果從反面來說,卻是把一些細緻的味道給一起柔和掉了。

就像修照片的時候,加入了柔化的效果,美則美矣,卻帶了些許朦朦朧朧的遺憾。

而以老闆的話來說,就是「好鐵壺似真空管機韻味醇厚,銀壺則像好的晶體機,細節超多」。

這對我這種機車龜毛的完整滋味派追求者來說,反而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呢,小弟喝到最好的茶,印象最深刻的普洱,

不是用鐵壺煮出來的水泡的,而是「陶壺」!

詭異吧?!陶壺耶!陶壺配上好的過濾器,反而有這樣的效果!!

退一步說,即使單就水來說,讓我印象最深刻的水,

也不是用鐵壺煮出來的水,而是「鐵壺加銀壺」。

這是我偉大老闆的發明,先鐵後銀,也就是先把水用鐵壺煮一次後,

再加到銀壺中再煮一次~

據老闆說,可以「在喉韻與香氣之間取得絕佳平衡」。

有沒有取得絕佳平衡我不知道,但確實是單比鐵壺搞出來的水更屌!!

所以,結論就是,鐵壺的可取代性其實並沒有想像中的那麼低。

反之,單就水質而言,可能有其他的可選擇項,或者是其他器材的搭配組合,

一樣可以達成相當的效果,又不需要像鐵壺如此大的成本。

或者是說,在您決定要買鐵壺前,您必須先確認平常飲用的茶品到底是什麼。

如果是烏龍茶系或者是台灣高山茶,可能,用把銀壺,效果會把鐵壺更好。

當然啦,這些都是個人的淺見,而且是建立在您沒有染上「古物成癮症」的前提上。

如果您和小弟,或者和小弟的老闆一樣,是喜歡鐵壺的質感和歷史感,和「玩」鐵壺的精神爽度。

那麼,鐵壺確實是在許多煮水器具中,非常非常非常值得擁有的一類。

畢竟,在用與賞之間,鐵壺確實比其他的器材多了幾分因歲月所賦予的質感和重量。

您以為然否?

陶壺一把,水質不論,重量、大小、操作性比鐵壺更佳。

茶中,應該沒有非如此不可的理由~

鐵壺迷夢 - 有感 II(傳言一)

道上盛傳,鐵壺會有山泉水效應,泡茶特別好喝。

這樣的說法源頭不知起源何處,
但小弟最早的印象,是從石昆牧的部落格上看到的。
生鐵壺能導致較高水溫、水質較軟,這樣的特殊性,個人使用在沖泡老生茶方面,尤其古董、印級茶。能讓老生茶的湯水更滑甜,泡水更長,質韻更佳;老生鐵壺比新鐵壺更明顯的優勢,但原因不明。」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caeb21b010009hx.html

這樣的說法,大概一直流傳到現在,
而且變成市場上普遍被相信的說詞(用英文來說,就是Myth:「神話」或云「迷思」。)
所以,對於水質變好這件事情...
是否真是如此?

就小弟以為,這中間起碼有幾件事情必須澄清,
1. 是否所有的鐵壺都能讓水質變好?
2. 是否有比鐵壺更好的用具?
3. 是否所有的鐵壺都立即可用?

1.
並不是所有的鐵壺都能讓水質變好。
這個斷言是真的!而且是事實。
同樣是鐵壺,但就是有些鐵壺就是不堪用。
在某茶藝論壇上,某位大大以為,不是鐵壺不堪用,
而是鐵性有差異,而適用於不同的茶品。
對這種說法,我只能說,他這種過於相對性的說法,太過隱惡揚善。
這樣的說法,只會讓一杯「好茶」的標準相對化,
而且,照這樣的說法,是否也乾脆不要用鐵壺,
用其他的茶具,一樣能夠找到適合的茶品。
那為何非得用鐵壺不可。

當然,我承認我對於「堪用」的要求較高,
高到不到等級二、等級三(區分標準請見前面的文章)即打入不堪用的行列。
但是,以我粗劣不堪的舌頭,都可以嚐到等級一的水中鐵味,
請問,教我如何相信所有的鐵壺都能夠整理到等級二、等級三,接著就變的堪用,
而所差異者只是「茶品適用性」的差異,而不是「水質」上的差異?

回頭說,水質一事。
目前市面上只講述生鐵壺的功效,但卻片面隱瞞了鐵壺中不堪用品確實存在的事實。
這就讓人有種錯覺,好似所有的鐵壺都OK,都可用,都好用。
這就造成兩個結果:
其一、濫竽充數。
許許多多不堪用的鐵壺,也搭上了生鐵壺的行列。

其二、金玉其外。
更可怕的其實是這點,現行市場上高價的是龜文堂、鑲金帶銀的鐵壺。
這個結果和第一點搭配起來,就變成了凡龜文堂即好鐵壺、凡鑲金帶銀即好鐵壺。
而忽略了即使外觀亮麗(而有些甚至可稱為俗豔),其本質仍是煮水器具的規定性。
忘呼其本質何為,而只淪入異化之使用(也就是為了賺錢啦),
這便是炒作了!


另一把龍文堂大國造,擺了三天的水,仍清澈如許。試問多少鐵壺能如此?


















另外一把XX堂,放了一晚上的結果就是這樣,水色渾濁。也許未來可以整理到OK,但誰知道呢?

鐵壺迷夢 - 有感 I

在寫鐵壺的文章裡,我一貫加的標題是「鐵壺迷夢」。之所以加這個標題,倒不是為了加上幾分文藝氣,而用那些酸溜溜的文藝腔。而是,在玩了十來把鐵壺,又看了老闆手上過去的幾把之後,最終仍覺得,所謂鐵壺,不過是春夢一場,醒後無痕。

為何如此說?又為何突然出此言?

起因乃在T4U論壇上,與人論及鐵壺一事。經濟對於每種事物都有正反兩面的作用,由正面看,經濟力的介入可以讓某個事物蓬勃發展,使之為人所重視;由反面看,則經濟力的介入,也可能讓事物的發展異化,而失去了其原有的核心,簡而言之,就是人們所說的「炒作」。如過去的宜興紫砂、日前的普洱乃至於鐵壺…(當然,鐵壺是不是炒作?若是,又是在炒作的何種階段?凡此都是可被討論的)這些都在經濟力的介入下,從由事物本質的發展,轉而附加了其他的特性,
以求奇貨可居。原因無他,為「利」之所在而已矣。

而回歸最簡單的經濟學模型,即自由市場的供需模型,市場價格是由供給和需求所決定的。因此,為了能夠高價以售,許許多多的「傳言」就可能被附加到一件商品上。鐵壺,做為現今市場上的一件商品,自然不例外。


所謂的「傳言」有哪些??

請待下回分解!